登 录
註 冊
论坛
微波仿真网
注册
登录论坛可查看更多信息
微波仿真论坛
>
雷达与毫米波技术交流
>
技术基础
>
无源雷达能否推动战争大演变(上)
发帖
回复
596
阅读
0
回复
无源雷达能否推动战争大演变(上)
离线
rhmoumo
UID :436
注册:
2006-12-13
登录:
2008-12-30
发帖:
21
等级:
内置消息员
0楼
发表于: 2008-12-28 21:29:35
“发现敌人,隐蔽自己”,是古今中外通用的重要军事斗争原则。然而,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,“发现敌人”还只能依靠肉眼和光学设备,受天候、大气、地球曲率的制约极大,难以侦察到几十公里外的单兵或者是单件武器。而雷达的出现,则大大延伸了人类的视力范围。此后,雷达在战场上叱咤了60余载,“默默”地改变着人类打仗的方法。 今天,无源雷达的问世能否推动战争的大演变?回顾一番雷达与战争的关系史,将有助于我们思考这一问题。 “本土链”出征,“海狮”受挫 1935年6月,首部雷达在英国人R·A·沃森·瓦特的手中问世。从此,雷达步无线电通信的后尘,活跃在人类战场上。 1940年的夏天,英伦三岛上空乌云压城。8月,希特勒“海狮”计划付诸行动。德军连续数日派出上百架飞机,多波次对英国沿海地区进行轰炸。而英国空军总是能够在预定的空域及时“恭候”德机的“光临”,使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德国空军死伤惨重。 是什么原因使得英国人如此神机妙算呢?原来,雷达问世后的第二年(1936年),英国便开始在其本土东南部沿海地区部署名为“本土链”的对空警戒雷达网。正是依靠这道看不见的电子防线,英国人得以成功地探测到敌机的来袭时间和航线,并使己方的歼击机准确升空,占好有利位置,以逸待劳,以少胜多。 从此,雷达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,其队伍日益壮大。二战后期,地面上有用于防空的警戒、引导雷达,炮位侦察雷达;水面上,舰只装上了对空、对海的警戒雷达与火控雷达;在空中,军机装上了对空搜索和火控雷达等。二战结束时,交战各国装备的雷达总数超过1万台。 “扇歌”制导,“百舌鸟”出笼 二战结束后,与雷达有关的技战术仍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。在美国侵越战争中,导弹取代了火炮,雷达与飞机成了空袭与反空袭的主角。 1965年,越南装备了苏联制造的“萨姆”-2防空导弹后,击落美国飞机的效率大大提高。“萨姆”-2有效射程24公里,依靠“扇歌”雷达制导,这种雷达能够边扫描边跟踪,同时发射制导指令。1960年5月,苏联曾用它击落了美国U-2高空侦察机。 针对越南导弹的威胁,美军在作战飞机上装备了雷达告警器,并开始使用一种专门对付雷达的导弹,从而使越方导弹击中美军飞机的概率降到了70枚/架。这种专门对付雷达的导弹,就是“百舌鸟”反雷达导弹(又称反辐射导弹)。它能够在接收到敌方雷达信号后,自动导向雷达波束,沿雷达波束飞向、击中并摧毁敌方雷达。这种雷达的出现标志着,继压制性干扰和欺骗性干扰等软杀伤手段后,电子战中又增加了专门的硬杀伤手段。 “风暴”未到,“白雪”先飘 1991年初的海湾战争,以雷达为重要角色的电子战的大规模运用,将战争形态引进了信息化战争的门槛。 在“沙漠盾牌”行动中,美军在海湾地区从容不迫地部署了一支规模空前、战斗力空前的电子战部队。为了保证战略空袭行动的顺利实施,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 在“沙漠风暴”开始前5个小时,便在看不见的电磁领域,拉开了代号为“白雪”的电子战序幕。 多国部队首先动用地面和空中的电子战装备对伊军防空雷达、通信系统进行了大功率的压制性干扰,使伊军雷达迷惘、制导失灵、通信中断、指挥失控,取得了预期的软杀伤效果。在此基础上,又对伊军的电子目标实施软硬结合的电子战行动。多国部队以发射无人机为诱饵,伊军上当后,不仅开启了防空雷达,而且发射地空导弹,使其防空雷达的技术参数和导弹阵地暴露无 ..
E`<ou_0N@q
wf &Jd:)4t
未注册仅能浏览
部分内容
,查看
全部内容及附件
请先
登录
或
注册
共
条评分
加入资源发布/转载小组--->享受和“版主同等”的积分奖励津贴。
发帖
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