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 录
註 冊
论坛
微波仿真网
注册
登录论坛可查看更多信息
微波仿真论坛
>
EMC(电磁兼容)资料
>
电子书:电磁兼容和印刷电路板(理论设计和 ..
发帖
回复
1
2
3
4
5
6
8249
阅读
59
回复
[分享]
电子书:电磁兼容和印刷电路板(理论设计和布线)
离线
aoso
<a href="http://b
UID :4796
注册:
2007-09-04
登录:
2025-06-23
发帖:
592
等级:
八级仿真大师
0楼
发表于: 2008-10-31 22:48:14
电磁兼容和印刷电路板(理论设计和布线)
iXMs*GcK
作者:
(
美国
)蒙切斯著、刘元安译
ISBN:
9787115106742 , 7115106746
出版社:
人民邮电出版社
出版日期:
2002-12-1
内容提要 :本书从理论、设计和布线的角度分析研究了电磁兼容(EMC)和印刷电路板(PCB)所涉及的问题,全书内容共有9章。第1~3章介绍了EMC的基本原理、PCB中的EMC以及元件设计中的EMC,第4章论述了PCB中镜像面的原理与特性,第5章和第6章详尽地阐述了PCB中的旁路与去耦以及传输线的设计原理。第7~9章就信号的完整性与串扰、PCB走线终端以及PCB布线中的接地原理进行了论述。
Qq(/TA0$-
本书集理论和实践于一体,适合于那些涉及逻辑设计和PCB布局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,测试工程师和技师,从事机械、加工、制造和兼容调试工作的人员,EMC顾问以及负责对硬件工程设计进行监察的人员阅读参考。编辑推荐 :本书从理论、设计和布线的角度分析研究了电磁兼容(EMC)和印刷电路板(PCB)所涉及的问题,全书内容共有9章。第1~3章介绍了EMC的基本原理、PCB中的EMC以及元件设计中的EMC,第4章论述了PCB中镜像面的原理与特性,第5章和第6章详尽地阐述了PCB中的旁路与去耦以及传输线的设计原理。第7~9章就信号的完整性与串扰、PCB走线终端以及PCB布线中的接地原理进行了论述。
uMtq4.
本书集理论和实践于一体,适合于那些涉及逻辑设计和PCB布局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,测试工程师和技师,从事机械、加工、制造和兼容调试工作的人员,EMC顾问以及负责对硬件工程设计进行监察的人员阅读参考。目录 :第1章 电磁兼容基本原理 1
ksT2_Ic
1.1 基本定义 2
ne4hR]:
1.2 设计工程师常见的一些电磁兼容问题 3
l_y:IY$"
1.2.1 规范 3
S.aSNH<
1.2.2 射频干扰 3
k/?5Fs!#
1.2.3 静电放电(ESD) 4
f3]Z22Yq
1.2.4 电力干扰 4
|[;9$Vn
1.2.5 自兼容性 4
dQQh$*IL?{
1.3 电磁环境 4
p@y?xZS
1.4 遵守规范的必要性(EMI简史) 8
(hS j4Cp
1.5 对于无保护产品的潜在EMI/RFI辐射等级 9
R~iJ5@[
1.6 噪声耦合法 10
>fPa>[_1
1.7 干扰的本质 12
iVLfAN @
1.7.1 频率和时间(傅里叶变换:时域—频域) 13
r*fZS$e
1.7.2 幅度 13
nc!P !M
1.7.3 阻抗 14
$rv&!/}]e
1.7.4 尺寸 14
[nB[]j<R*
1.8 PCB和天线 14
Lqb9gUJ:U
1.9 系统级EMI产生原因 15
)" q$g&
1.10 对电磁辐射控制的总结 16
,&rlt+wE
Ly0^ L-~|
第2章 PCB中的EMC 17
R$IxR=hMx
2.1 EMC和PCB 17
Ds? @LE|
2.1.1 导线和PCB走线 18
fgK1+sW
2.1.2 电阻 19
~oy=2Q<Z
2.1.3 电容器 19
4!64S5(7t
2.1.4 电感 19
\wEHYz
2.1.5 变压器 20
_SC{nZ[
2.2 电磁理论 20
oOlqlv
2.3 电场源与磁场源之间的联系 22
ov*?[Y7|~
2.4 麦克斯韦方程的简化——进一步说明 25
$8vZiB!"
2.5 通量消除的概念(通量最小化) 27
U,Ya^2h%
2.6 趋肤效应和引线自感 28
SKt&]H
2.7 共模和差模电流 30
iqm]sC`
2.7.1 差模电流 31
bfcQ(m5
2.7.2 差模辐射 31
gQMcQV]C$
2.7.3 共模电流 32
>M=_:52.+
2.7.4 共模辐射 34
3DRJl,v
2.7.5 差模和共模的转变 34
`>-fU<Q1
2.8 传播速度 35
4u- mE
2.9 临界频率(λ/20) 36
$5N %!
2.10 抑制RF能量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37
mQdF+b1o
2.10.1 基本原理 37
S-l<+O1fy
2.10.2 基本概念 37
.\XFhOsa
2.11 总结 38
f]%:.N~1w
!Hq$7j_
第3章 元件与电磁兼容 40
Z"j #kaXA
3.1 边沿速率 40
f?vbIc`
3.2 输入能量消耗 43
/9T.]H~
3.3 时钟偏移 44
,Ta k',
3.3.1 工作周期偏移 45
-5vg"|ia,
3.3.2 输出到输出的偏移 45
(7Su{tq
3.3.3 部件到部件的偏移 45
M3 MB{cA2
3.4 元件封装 46
q@k/"ee*?
3.5 地电位跳跃 50
3L}eFg,d
3.6 引线到引线的电容 53
*-uA\
3.7 接地散热器 53
q:h7Jik
3.8 时钟源的电源滤波 56
IAyyRl\
3.9 集成电路中的辐射考虑 58
O|%03q(
3.10 总结 60
wW &q)WOi
?='2@@8;
第4章 镜像面 61
!r\u,l^
4.1 概述 61
W]Bc7JM]T+
4.2 5/5规则 63
0V;9v
4.3 镜像层怎样工作 63
8Of.n7{
4.3.1 电感 63
nv$>iJ^~H
4.3.2 局部电感 63
WB)pE'5
4.3.3 局部互感 64
tb$I8T
4.3.4 镜像层的实现和概念 66
Sc b'
4.4 接地和信号回路(没有涡流) 68
dfy]w4ETB
4.4.1 回路区域控制 69
Qa`+-Wu8
4.5 纵横比——接地连接之间的距离 71
0zQ~'x
4.6 镜像层 73
1 S<E=7
4.7 镜像层损坏 74
3CL1Z\8To
4.8 层间跳转—通路应用 76
eX`wQoV%
4.9 层分裂 78
?D>%+rK8c
4.10 分区法 79
^^ >j2=
4.10.1 功能子系统 79
1t+uMhy*y
4.10.2 静态区域 80
qa-%j +
4.11 隔离和分区(壕) 80
_2Zc?*4
4.11.1 方法一:隔离 81
]{Y7mpdB
4.11.2 方法二:搭桥 81
]@Z[/z%~04
4.12 互连和RF返回电流 84
;Mw<{X-
4.13 单面和双面板布线要点 85
{CH5`&
4.14 网格接地系统 88
edai2O
4.15 局部化的接地层 90
i.Rxx, *?
4.16 小结 92
K<wg-JgA
%-?k [DL6
第5章 旁路和去耦 94
"2 \},o9
5.1 谐振概述 94
#~}4< 18
5.1.1 串联谐振 95
`d c&B
5.1.2 并联谐振 95
E!A+J63zsw
5.1.3 并联C-串联RL谐振(反谐振电路) 95
C6"{-{H
5.2 物理特性 96
z`H|]${X
5.2.1 阻抗 96
HIGTo\]Z
5.2.2 能量储存 98
JU Xo3D~
5.2.3 谐振 98
!w1acmo<_
5.2.4 电源和接地层的好处 100
hKVb#|$
5.3 并联电容器 102
jXPf}{^
5.4 电源层和接地层电容 103
/np05XhEa
5.4.1 隐藏电容 106
0g8ykGyx
5.4.2 电源和接地层电容值的计算 106
4Sz2 9\X
5.5 引线长度电感 107
Tuz~T _M
5.6 安装 107
Sq]VtQ(
5.6.1 电源板 107
*j~ObE_y
5.6.2 去耦电容器 108
DX0#q #
5.7 去耦电容的选择 111
5Vc~yMz
5.8 大电容的选择 114
ke<l@wO
5.9 组件内电容的设计 116
t/lQSUip
5.10 实心电压板的通路及通路效应 117
xLdkeuL[%
$~e55X'!+
第6章 传输线 119
h[bC#(
6.1 传输线概述 119
w-];!;%
6.2 传输线基础 121
-G[TlH06
6.3 传输线效应 122
:FUxe kz
6.4 多层PCB中传输线的形成 123
wZ5k|5KtW
6.5 相对介电常数 124
A(9$!%#+L
6.6 布线 124
Ip<